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

发布: 2010-4-28 21:15 |  作者: gaojun |   查看: 21次

 腧穴,又称穴位、孔穴或穴道,是脏腑、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,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。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《经穴部位》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,经外穴共48个,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。在409个穴位中,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,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、颈部、胸腹部和背腰部,少数在四肢部。应该指出的是,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,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。 
 
   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,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,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,被称之为“意外穴位”或“易发生意外穴位”,亦有称“危险穴位“。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。

    古代禁针禁灸穴
 
    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,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,风险性相当之大。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,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,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,其中,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。禁针禁灸穴首见于《内经》,但《内经》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,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,如《素问•剌禁论篇》:“剌膺中陷中肺,为喘逆仰息”。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,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,乃至气短窒息。至《针灸甲乙经》始有禁针禁灸之说,如神阙“禁不可刺”,人迎“禁不可灸”,石门“女子禁不可灸刺”等。之后,禁针禁灸的穴位,从唐代的《外台秘要》到宋代的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、明代的《类经图翼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。明代杨继洲的《针灸大成》一书,载述禁针歌、禁灸歌各一首,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。清代的针灸著作,多沿袭前人之说。
 
    一、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
 
     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《针灸甲乙经》,在《针灸甲乙经•针灸禁忌第一(下)》中,共载有禁针穴13穴,分别为:神庭、上关、颅息、人迎、云门、脐中、伏兔、三阳络、复溜、承筋、然谷、乳中、鸠尾。其中,颅息、复溜、然谷三穴,属相对禁忌,要求“刺无见多血”;余穴则属绝对禁忌:“禁不可刺”。除此之外,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,如石门“女子不可剌灸”、手五里“禁不可刺”、缺盆“刺太深令人逆息”等。另载禁灸穴24穴,分别为:头维、承光、脑户、风池、哑门、下关、耳门、人迎、丝竹空、承泣脊中、白环俞、乳中、石门、、气冲、渊液、经渠、鸠尾、阴市、(膝)阳关、天府、伏兔、地五会、瘛脉。其中,耳门,“耳中有脓,禁区不可灸”;下关,“耳中有干扌适,禁不可灸”;石门,“女子禁不可灸”,属相对禁忌。余穴均为“禁不可灸。”但,该书各经穴项下所载,略有出入,如耳门、瘛脉二穴,可灸三壮;而五处、心俞、素髎三穴列为禁穴。
 
    明代《针灸大成•卷四》所载禁针穴歌介绍绝对禁针穴22个:脑户、聪(囟)会、神庭、玉枕、络却、承灵、颅息、承泣、神道、灵台、膻中、水分、神阙、会阴、横骨、气冲、箕门、手五里、三阳络、青灵。
 
    另有一些穴位则是有条件禁忌和部位禁忌:“孕妇不宜针合谷,三阴交内亦通论;石门针灸应须忌,女子终身孕不成。外有云门并鸠尾,缺盆主客深晕生;肩井深时亦晕倒,急补三里人还平。刺中五脏胆皆死,冲阳血出投幽冥,海泉颧髎乳头上,脊间中髓伛偻形;手鱼腹陷阴股内,膝膑筋会及肾经;腋股之下各三寸,目眶关节皆通评”。
 
    清代《针灸逢源》一书,绝对禁针穴又增加:角孙、急脉、会宗、乳中、犊鼻五穴。这样绝对禁针穴达到26穴。
 
    另载有禁灸穴歌,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,分别为:哑门、风府、天柱、承光、临泣、头维、丝竹空、攒竹、睛明、素髎、禾髎、迎香、颧髎、下关、人迎、天牖、天府、周荣、渊液、乳中、鸠尾、腹哀、肩贞、阳池、 中冲、少商、鱼际、经渠、地五会、阳关、脊中、隐白、漏谷、阴陵泉、条口、犊鼻、阴市、伏兔、髀关、申脉、委中、殷门、承扶、白环俞、心俞。
 
    至清代,《针灸逢源》载脑户、耳门。禁灸穴总计为47穴。
 
    二、古代禁针禁灸穴的分析
 
    经统计,古人总结的禁针禁灸穴,共有70多穴,大致可分为三类:
 
    (一)、单纯禁针类:此类又可分为二类。一类为绝对禁忌,主要有24个(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)和躯体的某些部位的穴位:如脊间(位于督脉上)、阴股内,膝膑部、肾经的有些穴位;腋股之下各三寸及目眶、关节周围的穴区等。其余的8个穴位,是有条件即相对禁忌的,如合谷、三阴交是针对孕妇的,石门是针对女子的,云门、缺盆、肩井是在针剌过深情况下易发生事故,冲阳则是针刺不当易造成出血。
 
    禁针穴以头项部、腹部及上肢为主。亦包括少量胸背及下肢穴。古人之所以列为禁针穴,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:一是其中一些穴位处于重要脏器或血管之上,针刺不当易发生事故,如某些头面部和胸腹的穴位,这是临床上必须重视的;其次是古代针具制作粗糙,在针刺过程中,易引起脏器特别是血管的损伤,如冲阳、承泣等穴的禁忌可能与此有关;另外,古代缺乏消毒的观念和方法,导致针刺感染而列为禁忌的也是重要的原因,如神阙穴的禁忌即与此有关。
 
    古代流传下来的禁针穴位或部位,不论是绝对或相对禁忌的,从已有的临床实践来看,并不存在绝对禁忌穴位。可分为三种情况:一种是相对禁忌,也就是容易出现针刺意外的穴位,即目前所称的危险穴,如承泣、肩井、缺盆及胸背腹部的一些穴位,这些穴位下面有较大或较重要的血管、神经主干或重要的脏器。针刺深度或方向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;有的关节部位,穴位注射进入关节腔可引起红肿等不良反应。其次是,是否属于相对禁忌尚须进一步证实,如:合谷配三阴交在一定催产作用已得到初步证明,妇女经期针刺该二穴可引起阴道出血,亦有少量资料;但是否对孕妇有促使其流产等副作用,未见报道;三是不存在禁忌,这类最多。特别是神阙穴,《针灸甲乙经》曾明确指出:“禁不可刺,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,死不治。”现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,只要消毒严密,完全可以针刺,不存在禁忌。又如石门穴,是否如古人所说对女子有绝孕作用,现代有人曾观察过其避孕效果,并未能得以证实,所以也谈不上禁忌。
 
    (二)、单纯禁灸类;古代医籍所载的单纯禁灸穴共45穴(另有乳中穴和脑户为针灸皆禁忌)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。一类为该穴区的深部有重要的脏器,灸后可能出现意外。如风府、哑门穴深部为延髓和脊髓;人迎、委中等深部有重要血管;天府、周荣、渊液、鸠尾、腹哀等深部有重要的内脏。由于古代以直接灸为主,虽然不如针刺可直接损及脏器,但也可能出现意外。当然,对此类穴位是否属于禁忌古人记载也不尽相同,如风府穴,《针灸甲乙经》称:“禁不可灸,灸之令人瘖”。但《千金要方》以灸该穴治马痫等病,李东垣亦灸此穴治项疽。一类为面部的穴位,如;丝竹空、攒竹、睛明、素髎、禾髎、迎香、颧髎、下关等,如上所说,古代以产生瘢痕的直接灸作为灸疗的主要方式,面部肌肤娇嫩易受损伤,同时因为易产生瘢痕而影响美容,可能是禁灸的主要原因;第三类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,如中冲、少商、隐白,这类穴位的禁灸,可能与施灸时较疼痛,易造成损伤,以及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等有关,如少商、隐白三穴均可使怀孕妇女腹部松弛,胎动活跃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类穴位的禁灸记载古籍中并不一致,如少商穴,始见于《外台秘要》,在《针灸甲乙经》中则载为可“灸一壮”。其它的一些穴位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。
 
    随着灸疗技术的发展,特别是艾条灸的普遍使用,可以较好的控制受热的面积和温度,以及瘢痕灸使用的日益局限和方法的改进,灸疗所造成的损伤基本上都可避免,已经不存在绝对的禁灸之穴,相对禁灸的除面部及某些部位禁忌直接灸外,对一般灸法也已无意义。
 
    (三)、针灸均禁类:全身共三个穴位属针灸均禁。一为鱼际穴,该穴的禁针提法,首见于《素问•刺禁》:“刺手鱼腹,内陷为肿”;禁灸,则见于《医学入门》一书。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,现代本穴早已解禁。另一穴为乳中穴,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。如:晋代的《肘后备急方》载:治卒癫“可灸三壮”;又如:《铜人针灸腧穴图经》提到:“可微刺三分”。表明亦非绝对禁忌。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,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。三为脑户,本穴禁针,最早记载见于《针灸甲乙经》,而禁灸一说,则至清代才出现。脑户,为督脉穴,穴近枕骨大孔,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,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。
 
  
打印 | 收藏此页 |  推荐给好友 | 举报
上一篇 下一篇
 

评分:0

发表评论
查看全部回复【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】